第二百三十章 大导演(3/5)-《我的光影年代》
第(3/3)页
“真的吗?”
“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对电影有兴趣的超过7亿,这其中又有很多对海外文艺、剧情片感兴趣,您要是有想法,可以授权给我们,我们在中国有接近100家电影院,可以放映一下试试。”
“嗯,我会认真考虑的。”
好吧,这就是赤果果的行贿…
《山之外》、《四月三周两天》都是克里斯蒂安·蒙吉的作品,版权当然夜归他,所谓的授权,当然要收取授权费…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电影方面的交流…
……
能入围戛纳的基本都算作者电影,作者电影就是文艺片。
某种意义上来讲,法国电影之所以衰落,就是那帮新浪潮干的好事——拼命鼓吹文艺电影!
1957年,巴赞在《电影手册》直接发表言论: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直接确立了一批“作者电影”,把自己的队伍直接扩大。
特吕弗、戈达尔摇旗呐喊,顿时间吸引了一群电影人,个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开始了自由创作之路,每一个都好似斗士一样,掀开了电影史上的“新浪潮”运动。
然后法国电影,彻底被好莱坞打垮…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本来就是扁担上的两端。
好莱坞并非没有独立文艺电影,但攻城拔寨所依靠的最终还是那些商业大片。
单独的去吹捧某一类型电影,都是电影市场不成熟的体现。
对于一个地区、国家的文化产业,晦涩难懂的精英类文学并不能抵抗住外来大众通俗文化的入侵!
回想一下我们的四大名著就该明白,通俗文学影响力显然会更大,不然四大名著为何不是《易经》?
那边,李鞍大导演跟阿谋聊的差不多了,然后走过来:“吕导演!”
“…李导演,您好。”
吕潇然当然一脸受宠若惊…
“《黑暗面》我看了…你现在对探索人性很感兴趣吗?”
“…没有,这是我早些年写的剧本,觉得很有意思,就拿出来拍了。”
“一个好奇害死猫的故事?”
“对,因为当时没什么钱,想的都是怎么省钱怎么写…”
李鞍点头:“贫穷时候的创意真的很奇妙啊!”
“…呵呵。”
吕潇然有点奇怪李鞍找他干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