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退路-《跑到盛唐挖墙角》


    第(2/3)页

    “不过是两个孩童,说不准是来放羊的,随他们去吧,没有必要浪费我们宝贵的兵力。”

    谋落阿勒帕可不是什么只管五帐的小头目,而是拥有千帐的俟利发,如果葛逻禄部正式称汗,他将会是特勤或是叶护的人选之一,相当于汉人的国相,可惜如今部落的头人也只敢自称“俟斤”,也就是回纥部在强大的突厥汗国时所担任的那个职务,他这个头人的兄弟,自然只能屈就了。

    与他站在一块儿的男子虽然也穿着皮袍,头发却没有梳成辫子,而是散开后用头箍圈住,一张明显的汉人面孔阴沉着,像是别人欠了他几千钱似的,一张口也是不甚标准的突厥语。

    “若是牧童,牲畜在哪里?”

    “你们汉人就是多疑,就算他们回去报信,也来不及了。”

    谋落阿勒帕拍拍他的肩膀:“你只需要带领我们拿下西州,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在那位天可汗反应过来之前,摧毁这里的一切,让他们的大军没有立足之地,到时候,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用你们汉人的话来说,没有失败的可能,对不对?”

    “那叫立于不败之地。”男子用汉话说了一句,又改成突厥话:“西州虽然没有庭州守备那么严密,可也有一支天山军,五千人守一个州城,至少能撑上三个月。”

    “所以,接下来就要靠你了。”

    谋落阿勒帕跳上自己的坐骑,一鞭子抽在马背后,几个从人赶紧跟上去,汉人男子无奈地追上他们,快要接近营地的时候,只听他突然说道。

    “把所有人都叫起来,跟我去抢汉人,快呀,快动起来呀。”

    起源于天山的伊丽河是整个西域流量最大的一条河,从它的源头一直到尽头全都是水草丰盛的天然牧场,同样也是利于灌溉的上好农田,可惜西州距离太远,没有办法将汉人的天赋带到这一带来。

    天山军作为北庭三军之一驻于西州,它下属的几个守捉城做为西州的屏障分守四周,最远的一个就在遏索山下。

    耶勒守捉城距离西州足有两百里,扼守着通往西边的商道,这里实际上也是大唐的国境线,因为出了城就再也没有驿站了。

    在这个没有界碑的时代,只有那些常年戍守在各个边寨的戍卒才知道大唐的边境线究竟在何处。

    守捉之下是戍,耶勒守捉城所属的五个戍中,又以乾坑戍最为偏远,离守捉城约为五十里,建在伊丽河的支流白杨河的交汇处,周长五十步,高四步,厚两步有余,以山中所采巨石灌以米浆浇筑而成,四角竖着箭楼,城门处设有瓮城,离此不远的商道顺着河岸笔直地伸向远方,这条本来应该十分繁忙的道路上,此刻却没有一个人影往来。

    厚实的城墙上只站了寥寥数人,张无价高大的身躯犹如一块石碑,生生将墙体拔高了一截,他的目光盯着西去的方向,就这么一动不动地站了将近一个时辰。

    “戍副。”

    一个军士“蹬蹬”地跑上来,在他身后叉手行礼。

    “人都回来了么?”张无价头也不回地沉声说道。

    “照你的吩咐,只在主烽上留了两个弟兄,余者皆已撤回,总计六十二人。”

    张无价“嗯”了一声,乾坑戍做为西边要冲,属上戍额定编制50人,奉调参与吐蕃战事后,因为刘稷的关系人数扩大了一倍,战事一完又随他进京,此时戍中主力尽皆不在,只有他和一批伤员回到了西州。

    当烽火被点燃时,从天山北麓的庭州一站接一站地传过来,自然也会通过西州,当然了,与正当敌冲的庭州相比,西州暂时还算安稳,因为通常来说,北面的敌人要打过来,首先必须攻破那些密密麻麻的边镇,攻陷有着一万二千人的瀚海军驻守的庭州城,其次还要翻越一道天然的屏障。

    天山。

    可这并不意味着西州就能高枕无忧,地处最西边的耶勒守捉首先进入了警戒状态,他这个乾坑戍副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主官不在便当仁不让地来到了这里,有城无人怎么办,只有一个法子,收缩兵力。

    戍之下是烽燧,按十里一烽的设置,乾坑戍所属的六个烽燧共有守卒三十人,加上他从西州带来的九名伤愈老卒和二十五名傔人,便是他手中所有的兵力。

    一共六十四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