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欺骗-《混在1275》
第(3/3)页
正被言官们吵得昏头昏脑又基本上不知所云的小皇帝突然听到一个正儿八经的奏报声,不由得精神一振,都没有去征询一下后帘的意见,就脱口而出。
“准。”
“谢陛下,方才几位御史说到了辱国,正好臣这里有几封刚刚收到的奏报,还未及整理,正是关于此次使团遭遇的详情,想在此读给诸位听一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等也不能光凭元人一面之词,孰是孰非,听完之后,再争论也不迟。”孟之缙整了整衣冠,展开了第一封文书。
“属下河北、燕山等路提勾许某上呈,八月廿日,奉元主之召,祈请正使刘某与副使吕某谨见,辰时末入宫城,自未时方出。申时初,元人将兵围驿馆,步骑并出,民不得行,某等在外打探,只知兵势甚众,申时三刻,被围处有厮杀之声传来,声震动天,逾街可闻,酉时三刻,杀声渐歇,而当中火光突现,烟焰撩天,直冲天际,暮色渐至,而火光愈明,惊扰彻夜自次日仍有余烟寥寥,与某同观之民皆言,不料南人英勇至此云云......”
“八月廿一日,许某再呈,事后点算,元人抬出尸首逾百具,计有我朝军士一十二具,蒙古近侍一十七具,皆为骁勇不可当者,驻扎汉军一百又五具,其中千户者一人,百户者十余人。我朝使者所居驿馆全毁,内中尸首面目全非,已不可考,然身着冠服残片,及所佩绶印,可知为正使刘禹所有。”
“八月廿二日......”
孟之缙朗声读着,大殿上慢慢安静下来,几个出列的言官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悄悄退了回去,没有敢对此质疑什么,这些人深入敌境获得的消息,要远比元人的详细得多,有些假是造不出来的,特别是当事人都已经身死了,谁还会去干这种事?那么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方才这些人的指责就显得肤浅和可笑了,十多个人在重兵包围之下杀了人家一百多个,这无论如何也同屈辱扯不上,反而是莫大的功绩才对!
“这些文书,臣收到的时候封印完整,规制齐备,兵部上下皆以为可信,臣不敢擅专,特在此呈上陛下与圣人御览。”
将文书交给内侍,他就悄无声息地退了回去,面上波澜不惊,只有站在侧行的起居舍人陆秀夫,看到了他眼中的一丝愤慨,不由得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孟郎中所奏的你们都听到了,老身这里也有一份,是殿前都虞侯杨磊的遗折,也是今日一早他的娘子亲自入宫奉上的,时间亦是八月廿日,摘几句读给你们听听‘元主召吾使入见,折辱甚重,正使刘某据理力争,几不得免,方回馆中,大军须臾即至,多番劝降皆为刘某所拒,臣等无能,不能与之同归,只能随之赴死,拳拳此心可昭日月.......’”。
谢氏的声音很低沉,读得也很慢,读完之后,殿内鸦雀无声,有了这些佐证,事情的原委基本上就搞清楚了,然而要如何答复元人?却又成了一个烫手的难题,元人摆明不讲理了,怎么说都是错,谁敢在这个时候开口。
陈宜中盼顾左右,知道现在到了自己出声的时候了,这个火候掌握得非常好,比他事前估计的还要完美,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陈痛表情,他缓步出列,站在了当中的最顶头,执着长长的玉圭,就准备开始呈奏。
“不好了,太医急报,王平章薨了!”没等他出声,一个略显尖利的嗓音打断了这一切,珠帘后的谢氏猛然起身,连手杖都没拿就一把掀开了帘子。
“啜朝三日,为平章致哀。”在满朝文武的惊异眼神中,谢氏喟然长叹,该来的终于来了。
第(3/3)页